4日晚19时至21时30分,爱智论坛主题讲座第22期,暨校庆学术活动月哲学学院学术活动第12场、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系列首场,顺利举办。本期讲座由我院杨本华博士主讲,题目为“《前赤壁赋》药病对治新论”。我院史向前教授主持了讲座,我院杨国平副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孙国柱副教授参与与谈,学院部分师生以及相关文史哲爱好者参与了讲座。
讲座开始前,史向前教授首先介绍了爱智论坛及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,随后介绍了参与与谈的杨国平副教授与孙国柱副教授,最后介绍了本期主讲人杨本华博士与讲座主题。

(史向前教授主持会议)
讲座开始,杨本华博士首先介绍了苏轼《前赤壁赋》的基本情况,随后划分出讲座的四个部分:一、问题的提出;二、笼罩《前赤壁赋》的物不迁论战“阴影”;三、不迁接受史与苏轼诗歌创作;四、药病对治与《前赤壁赋》新论。
在第一部分中他首先介绍了对《前赤壁赋》“怀古抒情”、“庄佛之说”、“批评之说”等理解,进而提出其中“庄佛之说”主要受到了朱熹将《前赤壁赋》与《物不迁论》文义等同的影响,并介绍了受此影响的相关学术研究。
在第二部分他提出朱熹基于辟斥佛老立场而将《前赤壁赋》与《物不迁论》文义归结为老庄道家“动中有静”,从而形成了笼罩在理解《前赤壁赋》上的“阴影”,并提出重新理解《前赤壁赋》的可能。
在第三部分他展开了相关文本的历史线索,提出唐宋文学诗歌创作的“不迁”意象线索,并介绍了苏轼本人及其亲友诗歌创作中的“不迁”意象运用。
在第四部分他解析了《前赤壁赋》与《物不迁论》义理关联。由此,他提出了苏轼是以水月譬喻之“法药”来对治恐惧迁变的舟客之“病”,从而将《前赤壁赋》与《物不迁论》导向了“药病对治”的理解思路与诸法实相的论题主旨。
最后,他还以二十四诗品“遇之匪深,即之愈稀。脱有形似,握手已违。”作为补充,提出从审美体验上来展开对实相的理解。

(杨本华博士讲座线上讲义)
在与谈环节,孙国柱副教授分享了两点心得:一是“药病对治”的诠释理路可用《肇论·宗本义》中“沤和”即善巧方便的思想作为文献支撑;二是如苏轼《前赤壁赋》这样的文本有利于人们体验中国传统情理交融式的诗化思想内蕴。
随后,杨国平副教授提问:一是将作为佛教徒身份的僧肇思想来解析作为文人身份的苏轼思想,是否需要考虑身份差异?二是《前赤壁赋》所取的“物不迁”义,是“流动”的还是“不迁”的,苏轼是忠实于僧肇本义还是转用了经过历史发展的不迁义?

(杨本华博士与线上师友进行交流)
在交流环节中,首先来自马来西亚的黄浩宁先生提问:从苏轼诗歌创作的意象中,是否能看出他向往即变不变的永恒境界?接着,南京大学吴钧蘅研究生提问:是否有可能苏轼接受的是唐宋以来“不迁”诗歌创作的传统,而非《物不迁论》思想?最后,中山大学石明博士提问:苏轼创作的《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》是否可能是受了《楞严》影响?
在主讲人与在线提问的师友交流讨论后,主持人史向前教授进行了讲座总结,讲座圆满结束。
爱智论坛
2022年11月11日